唐德剛這位先生,兼具中外文之長,身懷雄厚國學根底,與史學涵養,偏偏寫文章不按照老舊陳規,不搞社會科學詰屈聱牙引註成千上百,以顯示自己博學那一套,甚至不時有嘻笑怒罵嘲諷古今人物之舉,閱讀起來非常痛快。對於過去這一百多年來中國近代史,我曾痛苦得無法面對,但唐德剛卻從中找出了未來的光亮,並樂觀地預言總有一天可以邁過這歷史三峽。去年,唐德剛先生去世了,非常懷念這位仁兄阿。

 

浪淘盡多少英雄人物 --懷唐德剛先生

【聯合報╱劉宇環(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)】 2010.03.04 03:43 am



德剛兄的骨灰已經灑入太平洋,他說過,這個民族終有一日邁過「歷史的三峽」,到那時,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。我們在喝采聲中,就可以揚帆直下……


史學家唐德剛去年10月26日於舊金山居所安詳辭世。
(本報資料照片/記者曾慧燕攝影)
歷史,總給人莫名的沉重,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,一攤開來,盡是血淚交織的屈辱與苦難;但是,卻有人總懷著無可救藥的樂觀,在其間探尋追求生命的尊嚴與民族的自信,為中國昌盛繁榮預卜希望,他就是被尊為中國口述歷史之父的唐德剛先生。

自我小時候,德剛兄就是我最敬仰的表哥,他大我二十多歲,家母是他的姑媽。德剛兄生於五四運動的隔年(1920),自小在安徽合肥西鄉山南館唐老圩的鄉下長大,就讀私塾時即天資聰穎,不但能背《古文觀止》,還能背一般人不大讀的《續古文觀止》,十多歲時即已圈點過一遍《資治通鑒》;抗戰時進入重慶沙坪壩國立中央大學讀歷史,這段年輕歲月恰逢中國最動蕩的戰亂歲月,他幸運得以繼續學業,以至於1948年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。後來他在太平洋彼岸,多少民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在他筆下為歷史留下時代的見證。

不同於一般學院派的學者,德剛兄雖然一輩子都在學院中教書寫書,但其為人風趣健談,嘻笑怒罵皆文章;其學貫中西、縱橫古今,處處雖不免有其強烈鮮明的唐氏風格,但往往鞭辟入裡,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學與思想深刻,有如太史公所言: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。」也因為他特有的人性化風格,使得他在與當代歷史人物做口述歷史時,能更貼近他們的心靈深處。

他先後完成的《胡適口述自傳》、《李宗仁回憶錄》、《顧維鈞回憶錄》、《張學良口述歷史》等,這幾位影響現代中國的歷史人物在受訪中,也因他的幽默風趣、博學健談,常成忘年之交。他自謙:「活在別人的歷史。」事實上,也因他嚴謹的歷史考證及生動豐富的文采,使得這些口述傳記從文化、政治、軍事、外交各個面向勾勒出現代中國所面臨的挑戰與艱苦因應,為是非功過難以論斷的中國現代史留下最寶貴的史料。

德剛兄最令人懷念的,還是經常為大家帶來熱鬧與歡喜的身影,朋友聚會只要德剛兄在,絕無冷場,每位賓客都會被他充滿生命力的熱情感染,開朗、幽默、平易近人,尤其他通曉古今,隨手拈來就是某位近代名人的軼聞趣事,用其特有的安徽官話口音娓娓道來,常讓人聽得整場熱鬧哄哄,而我這位被他戲稱「大資本家」的小表弟常有幸在座,總是從他們的言談之間,聽了很多學了很多,是難得的人生享受!

每次我到紐約,他一定會來看我這位小表弟,很令人感動。德剛兄交遊廣闊,人緣極好,每逢假日和他到餐廳用餐,常常都是統統不收錢,原來老闆不是他的學生,就是仰慕他的朋友。

德剛兄的儒者風範,不止表現在治學上,在生活上,更處處看到他的體貼與細心。有次與他駕車外出,不料碰到車子爆胎,外頭正下著傾盆大雨,他把車子靠邊停好後就說「小表弟,你別動」,自個兒淋著雨把車胎換好,全身已是溼透,一上車,仍是談笑風生,那時他已是聞名海內外的大學者,但嗅不出絲毫知識分子的臭架子味道。

深受大歷史觀涵養的德剛兄有著恢宏的胸襟與包容,記得1997年他參加雷震百歲冥誕紀念時,會後邀請他餐敘的不少是民進黨人士;但遇到大是大非時,他則是義無反顧,當仁不讓,九○年代,他發起徵集一億人簽名,向日本討還戰爭賠款的行動,贏得了海內外華人的無比敬仰。二十多年來,他積極投入人道主義團體發起的運動,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和暴行,要求日本道歉和賠償。無論集會、演講、遊行,他都親自參加。2002年,因釣魚台事件曾與也是安徽合肥同鄉的楊振寧一同發表聲明,聲討李登輝。

德剛兄除在紐約創建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,曾任紐約文藝協會會長,並與大陸、台灣兩岸有著密切往來;早在1972年尼克森訪華後不久,他就成為第一批被核准返回大陸探親的海外學人,那一年他終於回到安徽蕪湖看到闊別二十多年的母親。當時大陸仍未改革開放,他還把撰寫《李宗仁回憶錄》的幾十萬稿費換成糧票請鄉親們吃飯。在1985年他創辦旅美加安徽同鄉會並任榮譽會長,為家鄉出錢出力,生前即將其藏書共一百二十四箱全數捐給安徽大學 。

二十多年來他經常往返兩岸講學或參與學術會議,而他的好友台北《傳記文學》雜誌創辦人劉紹唐更是經常邀稿,他的名著《晚清七十年》五大冊多是出自他發表在《傳記文學》的文章結集成書。再加上經常發表在報章雜誌的文章,他可說是近二、三十年華人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歷史學家之一。

德剛兄的大歷史觀中,特別以「歷史三峽說」的大膽假設最為知名。他把「廢封建,立郡縣;廢井田,開阡陌」而起的轉型,稱為秦漢模式,是中國歷史的第一次轉型;而這一轉型過程,從商鞅變法開始,持續了兩百多年之久,才大致確立。此後,百代都行秦法政,這一模式延續到清朝末葉「鴉片戰爭」時期,開始崩潰,也開啟了第二次政治社會制度大轉型。

這次大轉型,他稱之為「歷史三峽」。其間礁石險灘,風高浪急,猿啼鳶飛,要通過這一歷史三峽,大致也要歷時兩百年,此後中國就要步入民主政治的時代。

德剛兄的骨灰已經灑入太平洋,他說過,這個民族終有一日邁過「歷史的三峽」,到那時,「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。我們在喝采聲中,就可以揚帆直下,隨大江東去,進入海闊天空的太平之洋了」。願德剛兄樂觀開朗的身影,護守兩岸的昌盛繁榮,讓大家以更寬廣的體諒相互包容,攜手邁向未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under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